在国内外监管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走出去”和“引进来”依然是中国企业出海及外商进入中国市场在发展中不可绕开的一道题,如何解题,如何获取最优解,还有待相关从业专家持续探究。我们抓取了近年几个热点话题,特别邀请了卓纬跨境合规团队来答疑解惑。
“跨境合规业务”是卓纬重点发展的特色业务之一。在国内外监管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卓纬深入了解客户的业务现状和实际需求,结合国内外有关法律法规、国际组织规则、监管规定、企业所在行业和业务领域的合规要求,帮助企业识别、评估、预防、报告和应对合规风险,充分利用其在国内外合规项目中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及渠道,务实妥善高效地为客户提供全面、专业且有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与合规服务。
Q1:“2023年9月6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知网(CNKI)作出了网络安全审查相关行政处罚的决定,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人民币5000万元的罚款。”“当地时间2023年9月15日,爱尔兰数据保护委员会 (DPC) 宣布,对 TikTok 的调查已达成最终决定,并处以 3.45 亿欧元的罚款,以解决涉嫌违反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问题,同时还命令TikTok在三个月内将其违规数据处理行为合规。”数据泄露、数据滥用等数据安全事件频发,跨境企业该如何做好用户隐私保护及自身数据安全和数据资产保护,又有哪些合规风险需要注意,卓纬合规团队对此有何建议?
A1:在互联网和科技日益创新的新时代,数据作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新型生产要素,正在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企业数据的资产价值也越来越多被认识、挖掘、确权及流通交易。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集汇聚、加工处理、流通交易、共享利用大量数据和个人信息,随着我国《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指南陆续出台,企业在对用户个人信息及隐私进行全流程保护的同时,也须严格落实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的法律要求,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合规已成为各行各业企业合规工作的重心之一。
多个国家及地区在个人隐私保护立法方面设定了十分严峻的罚则条款。这给面向消费者的工商业或者基于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营销活动,尤其金融与保险、互联网与科技、医药与大健康、消费品与零售、汽车与车联网、能源与基础设施、文化、旅游与教育等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合规风险,隐私保护合规对于这些行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任何大中型企业都有数量庞大的雇员与外包员工,这也不可避免地要求企业对员工信息保护要进行审慎的合规管理。
跨国企业在应对复杂的业务模式和各国不同的法律监管框架时,仅仅依靠自身不断积累保护数据资产价值的能力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寻求专业机构为企业数据安全和数据交易保驾护航,建设好企业数据治理、数据安全、数据交易的管理体系,并规划和实施好数据跨境传输合规方案,规避和降低数据跨境传输的合规风险。
Q2:近年,孟晚舟事件、新疆棉花争议事件等出口管制与经济制裁事件不断发酵,中国企业出海难度不断增加,企业都将面临哪些出口风险?又应如何建立合规机制,保障自己的海外权益呢?
A2:近年,地缘政治风险剧增,美国、欧盟对我国企业实施的出口管制与经济制裁措施更是日渐复杂且层出不穷,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商贸经营活动,甚至导致供应链的断裂,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 (OFAC) 颁布多达几十项的制裁计划,美国又将所谓的人权和强迫劳工问题纳入制裁范围,譬如,美国颁布的《涉疆强迫劳工法案》,对中国企业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实施海关暂扣令(WRO),严重影响中国企业的正常经贸活动和产业供应链的发展。在高科技领域,美国采取强有力地限制措施,加强投资安全审查、限制科技合作,限制中国企业在高端技术行业的发展。美国的《出口管理法》及《出口管理条例》 (EAR) 、《武器出口管制法》 及施行条例《国际武器贸易条例》(ITAR)具有很强的长臂管辖效力;欧盟、英国和日本等国也都有相应的出口管制经济制裁法律体系。
甄别企业需要在商贸与投资运营中可能遇到的出口管制或经济制裁的风险、加强构建企业的合规机制,开展合规尽职调查已成为企业运营中的一项重要的且紧迫的工作内容。企业应借助专业机构搭建合规体系,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尽量做到风险前置,应对策略及时,保障企业海外权益。
Q3:近日,欧盟委员会决定依职权主动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国内多家车企受到影响,给出海企业敲响警钟,企业进行供应链合规管理有哪些意义?
A3: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加速发展,中国电动车产业迅猛发展并逐步形成供应链优势,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动车市场和欧盟市场的主要出口国。本次反补贴调查虽然解决的是贸易摩擦,通过采取措施以保护欧盟国内产业,纠正不公平竞争,但是其实质上是供应链主导权和定价权的竞争。
得益于供应链完备、技术智能化、生产成本较低等多方面优势,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中国电池汽车产业在全球电动汽车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也将引领全球电动汽车供应链的布局。但是机遇总是伴随挑战,欧盟的反补贴调查或许只是掀开了序幕,中国电动汽车企业以及供应链相关企业应冷静客观的迎接挑战,积极应对。
另外,随着美国《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于2022年全面生效,欧洲各国纷纷制定相关规定加强对供应链的尽职审查,企业供应链中各个环节都要遵守各国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企业进行供应链合规管理还具有风险预防性,能及时发现自身问题或上下游合作伙伴的问题,并及时解决,确保各环节的合规性,降低被国内外监管机构的处罚风险,提高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维护声誉和持久竞争力。
目前,国外监管机构对供应链的执法行业有从原先的棉花、西红柿和多晶硅行业扩展到汽车产业的趋势,供应链合规已成为企业国际化运营中必须重视的事项。
Q4:《外商投资法》“五年过渡期”进入尾声,中外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营商环境发生哪些变化,企业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A4:《外商投资法》于2020年1月1日生效, 此前一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外资企业法》及其各自的实施条例(统称为“旧三资企业法”)于2019年12月31日废止,随后,一系列与其配套的法律法规也被相继宣布废止。
自此,所有的外商投资企业都必须根据《外商投资法》的要求转受《公司法》的管辖,并且必须在5年过渡期内(即2020年1月1日至2024年底前),完成由旧三资企业法体系的管辖向《公司法》体系管辖的合规转化。这种合规转化工作从“质”和“量”上都是巨大的,因为在《外商投资法》生效之前,所有的外资企业均受旧三资企业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的管辖,而内资企业则受《公司法》的管辖。虽然外商投资企业在某些方面也适用《公司法》,但旧三资企业法有不同于《公司法》要求的具体规定的,则仍以旧三资企业法的规定为准。再加上2021年以来对《公司法》的三次修改,外商投资企业的合同和章程(以合资合同为例),需要修改和清理之处可能多达130多项,包括但不限于:适用法律的变化,审批和登记注册机构名称的变化,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的变化,股东会及其职权范围,法定代表人,董事会及其职权范围,董事会议和法定人数以及违反该要求而召开的会议的效力,绝对多数表决权批准事项 vs 简单多数表决权批准事项,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执行董事,经营范围,资本结构,利润分配,僵局的处理,经营期限,以及违法违规的法律责任等等。
中国现有外资企业约为50多万家,如此大量的外资企业,如果从2020年1月1日的5年过渡期开始就进行向《公司法》的合规转化工作,到2024年底前做完全部转化工作已经很不容易。但据了解,5年的过渡期至今只剩1年多,但大多数外资企业,尤其是那些在中国拥有多家外资企业的跨国公司,还没有完成向《公司法》的合规转化工作。
据从有关政府部门了解到,对于在过渡期届满后未能完成上述转化的外资企业,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将不予办理其申请的其他登记事项,并会将相关情形予以公示。这可能意味着:外资企业将无法办理变更登记,如法定代表人变更、董事变更、住所地址变更、注册资本变更、经营范围变更事项,无法办理股权转让和注册资本增减的变更登记,外资企业最高权力机构可能无法正常作出重要决议,难以保证企业经营决策的合法性,从根本上对企业经营带来严重影响。所以,做好外资企业向《公司法》的合规转化工作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刻不容缓,应及时完成,才能保证公司顺利地、合法合规地经营成长。
另一方面,从国际层面看,近年以来,特别是自疫情以来,美国、欧盟、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主要国家陆续更新或制定了外商投资审查制度。全球跨境直接投资呈现新特征和新趋势,从地域看,新兴经济体对全球跨境直接投资吸引力明显增强;从行业看,全球高新技术和绿色领域跨境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对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如何适应国内外监管环境变化,进一步开展境外直接投资和跨境并购面临极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也在进一步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以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跨境投资交易中,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所面对的外部政策、法律环境更加复杂,企业所面临跨境投资合规要求也日益凸显。企业可寻求专业机构为其拟定的商业目标提供最佳的法律服务和解决方案,规避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